核心摘要
全球碳排放背景:截至2019年,全球总共排放了36,440百万公吨的CO2(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前五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大陆地区)、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其中,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接近全球总排放量的1/3,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碳减排挑战。
我国碳排放背景: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于煤炭、汽油、水泥制造、天然气燃烧和石油。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占了59%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其中,排名第二和第三分别是石油和水泥制造。
实现碳中和的四种路径:针对我国碳排放的主要背景,主要可以通过碳减排、碳替代、碳回收和碳交易四种途径实现碳中和目标。
募投发展趋势:碳减排相关概念企业募投将往信息化、新能源汽车、环保型新材料研发、装配式建筑等方向发展;碳替代相关概念企业募投将往风能、太阳能、储能技术研发、电力传输技术研发等方向发展;碳回收相关概念企业募投将往碳捕集技术方向发展;碳交易可能成为未来募投项目的设计方案之一。
碳中和概念与背景
碳中和的概念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由世界资源研究所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的共同开发的碳核算的国际标准:温室气体核算协议规定,企业实现碳的净零排放总共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企业的基本运营不造成碳排放,包括企业使用的能源和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清洁能源
第二阶段
企业在日常经营为碳的净零排放的基础上,实现业务部分(包括提供产品、服务)的碳排放量为零
第三阶段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材料、服务等,是在碳中和的条件下生产出来
截至2019年,全球总共排放了36,440百万公吨的CO2(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前五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大陆地区)、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分别占到10,175、5,285、2,616、1,678和1,107百万公吨,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了全球平均气温的异常上升。其中,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接近全球总排放量的1/3, 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碳减排挑战。
该折线图描述了1900-2019年全球气温的变化情况。从1900-1990年,全球气温处于持续波动的过程,总体气温上升超过0.6℃。其中近30年,全球平均气温异常上升了接近1℃,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对全球气温产生了明显且巨大的影响。针对气候的异常变化,2015年12月,各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2°C之内,并在2050-2100年实现全球“碳中和”的目标。
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编制
我国碳中和的背景及相关概念上市企业分析
我国碳排放主要情况
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
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于煤炭、汽油、水泥制造、天然气燃烧和石油。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占了59%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其中,排名第二和第三分别是石油和水泥制造,2019年,我国石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15亿吨,水泥制造排放了8亿吨的二氧化碳。其中,1995-2019年,煤炭的碳排放量增长率,相比于其他碳排放来源,远高于其他碳排放的来源。
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编制
我国碳减排目标(一)
截至2019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0.9727克 。2000-2019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1994-2018年,我国的森林蓄积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20年9月22日,我国于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12日,我国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
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编制
我国碳中和相关概念产业全景图
碳中和产业全景图
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针对我国碳排放的主要背景,主要可以通过四种途径实现碳减排,分别是碳减排、碳替代、碳回收和碳交易。具体表现如下:
碳减排指在进行工业活动的同时进行的碳减排技术或者生产经营模式,包括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和其他间接排放。
碳替代指通过使用非化石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以减少碳排放的过程,包括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具体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
碳回收主要指通过碳捕捉技术对生产过程产生的碳进行捕捉、运输和填埋,从而减少碳排放量。
碳排放权交易系统 (ETS) 是一个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工具。
我国碳减排相关行业概况
本报告总共统计了1626家上市企业,属于碳减排领域的有1497家,其中碳直接排放的公司共有386家、碳间接排放的公司共有637家,属于其他碳间接排放的公司共有474家。
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根据申万行业分类标准统计绘制
直接排放企业财务表现
报告收集了2015至今,分布于10个行业,总共1497家隶属于碳减排领域的上市公司,其中碳直接排放的公司共有386家。具体分布情况分别为:采掘行业66家,交通运输行业120家,汽车行业200家。2015-2019年,该三个行业的净利润率和毛利率均呈现波动的态势。采掘行业在2015-2017年,净利润率呈现出快速的增长,原因在于从2015年起,我国开始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此之前,2007-2014年,我国的政策利率一直处于5%以上的水平,宏观经济环境较为紧缩。采掘行业对来自宏观环境的政策变化较为敏感,表现出较大的浮动。
数据来源:wind、大象研究院整理编制
注:采用行业中位数作为代表财务比率
直接排放企业新增上市数量
数据来源:wind、大象研究院整理编制
直接排放企业相关技术概况
直接排放企业发展展望
碳减排行业中的采掘行业在我国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行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相对完善,但是在碳减排的宏观环境下,以往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已经不可持续。近几年实现碳减排的新技术大量涌现,如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与绿色制造等,但我国企业上述技术应用尚未成熟,还需维持与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信息化应用如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需要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持续加大信息化基础建设力度。
间接排放企业财务表现
报告收集了2015至今,分布于10个行业,总共1497家隶属于碳减排领域的上市公司,其中碳间接排放的公司共有637家。具体分布情况分别为:钢铁行业36家,化工行业395家,有色金属行业133家, 建筑材料行业73家。2015-2019年,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净利润率和毛利率均呈现波动的态势。其中,受2015年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杠杆的影响,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集中度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增强。2015-2017年,上述行业净利润率和毛利率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的增长。另外,受2016年10月国务院下发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影响,2017-2020年,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的净利润均出现了下滑。建筑材料行业的净利润和净毛利率的上升主要得益于2016年我国提出的各项大力发展建筑业的政策方针,其中装配式建筑因为效率高、温室气体排放低、节约材料等优点,成为建筑行业的主要形式。
数据来源:wind、大象研究院整理编制
注:采用行业中位数作为代表财务比率
数据来源:wind、大象研究院整理编制
注:采用行业中位数作为代表财务比率
间接排放企业新增上市数量
受我国近几年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影响,2015-2021年,化工行业上市企业中大部分为研发降低碳排放相关的新材料企业,尤其是2020年9月,自我国提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后,当年的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增加了45家。截至2021年4月,根据证监会信息披露要求,共计44家“C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类目IPO排队企业被要求补充相关材料,以证实企业不属于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对化工行业的严控与监管可能仅是监管层开始推行碳中和政策的开端。
C26行业所有相关企业问询函问题大致分为以下五点:
(1)发行人是否属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主营业务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
(2)发行人已建、在建、拟建项目是否属于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是否需履行审批、核准、备案、环评等程序及履行情况,是否存在被关停的情况或被关停风险,以及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
(3)发行人主要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
(4)发行人是否曾发生环保事故、重大群体性环保事件或受到环保行政处罚,以及有关公司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守法情况的媒体报道。
(5)发行人生产经营和募投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和环保规定,是否符合相关主管部门的要求。
数据来源:wind、大象研究院整理编制
间接排放企业相关技术概况
碳间接排放相关行业涉及的低碳相关技术类型包括制造减排和数字化减排两种,两种技术类型均广泛应用于所有间接排放覆盖的行业。具体技术形式如下:
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间接排放企业发展展望
碳减排行业中的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在我国处于行业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末期和衰弱期早期,行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已经相对完善,但是多数企业仍然以粗放型经营为主,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在碳中和背景下,上述行业受国家的政策制约较大。尽管多种关于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已经出现,大多数仍然处于研发阶段,企业能否持续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能否持续成长的关键。另外,受近几年装配型技术进步的影响,建材行业市场预计在未来几年仍然会持续增长,碳减排相关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报告收集了2015至今,分布于10个行业,总共1497家隶属于碳减排领域的上市公司,其中其他碳间接排放的公司共有474家,企业具体分布情况分别为:公用事业189家,轻工制造行业145家,建筑装饰行业140家。公用事业包括电力、供水、废物处理等,受国家低碳政策的影响,行业内企业提高了对于碳排放领域技术的研发力度,且由于行业本身产能扩张较为明显,竞争激烈,因此2015-2019年,行业整体利润率一直呈现下滑的态势。
数据来源:wind、大象研究院整理编制
注:采用行业中位数作为代表财务比率
数据来源:wind、大象研究院整理编制
注:采用行业中位数作为代表财务比率
其他间接排放企业新增上市数量
截至2021年一季度,轻工制造、公用事业和建筑装饰行业的年新增上市企业数量波动较大。其中公用事业包括环境卫生、水务、电力、燃气、热力等生产企业受国家碳中和政策的鼓励,上市企业数量增长速度较快,仅2021年一季度就有7家上述碳减排技术研发相关的企业上市成功。建筑装饰行业因处于建筑行业产业链的尾端,供给市场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较弱,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较多,在近几年上市审核中较为严格。
数据来源:wind、大象研究院整理编制
其他间接排放企业相关技术概况
碳其他间接排放相关行业涉及的低碳相关技术类型包括制造减排、控制减排两种,生产制造减排广泛应用于轻工制造和建筑装饰行业,主要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特定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控制减排则广泛应用于公用事业,主要通过提高水、电、燃气等能源的运输效率和人为控制供给和需求来降低碳排放。具体技术形式如下:
碳减排行业中的公用事业行业在降低碳排放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碳中和的背景下,预计公用事业未来会出现更多的第三方关于生态环境监测、修复和保护的企业,碳减排相关技术也会更加成熟,天然气、电等能源覆盖区域增加。碳减排相关的技术在轻工制造和建筑装饰行业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工业机器人、工业传感器等会更多出现在生产制造流程中,企业内部的信息化互联得到加强。
我国碳替代相关行业概况
本报告总共统计了1626家上市企业,其中属于碳替代有90家。
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根据申万行业分类标准统计绘制
碳替代企业财务表现
样本中碳替代领域的公司共有90家,以“研发—生产”进行行业划分,处于研发端的有新能源行业20家,水力发电22家;处于设备生产制造的有风电设备14家,光伏设备34家。2015-2019年,水力发电行业的净利润率和毛利率呈现稳定缓慢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该行业集中度的逐步提高,水力发电设备技术的完善;2016-2017,新能源发电行业的净利润出现较大下滑,从毛利率仍处于上升来看。随着《“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发布,新能源发电企业将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研发和并进行产能扩张,在2018以后其净利润逐步反弹且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从政策端来看,我国鼓励风电的大规模使用,近三年风电设备行业净利润呈现出现下滑,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加大研发和产能扩张;受我国政策变动影响,我国于2018年开始降低了对光伏设备行业的补贴,光伏设备行业技术路线更新较快,因此近两年利润出现较大的波动性。
数据来源:wind、大象研究院整理编制
注:采用行业中位数作为代表财务比率
碳替代企业新增上市数量
新能源发电主要包括提供包括风能、核能、生物能、太阳能在内的新能源研发。2015-2021年一季度,新能源发电、水力发电和风电设备行业的上市企业数量增长较缓慢;受“十四五”碳中和政策影响,光伏设备行业仅在2021年一季度就审批通过了8家,上升幅度较大。其中,水力发电法、核能发电法在国际上被证明对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副作用,因此我国对该类企业的上市审批较为严格。
数据来源:wind、大象研究院整理编制
碳替代企业相关技术概况
新能源能否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在于成本的控制。在实际应用中,考虑的并不是发一度电的成本,而是需求方获得一度电的成本。以太阳能为例,今天太阳能发电成本已经接近煤炭发电的成本,但是太阳能发电存在巨大的问题:一是太阳能板通常建设在距离城市较远的荒漠或郊区,市郊间传输电力的成本过高;二是储能技术的不完善,白天转化的能量很快就消耗掉,这两个原因造成太阳能很难完全替代传统能源,而其他的新能源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因此,新能源是否能够替代传统能源,关键在于技术的进步。根据自然能转化成新能源的过程,技术类型具体分为:转化、运输和储存,具体表现为:
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碳替代企业发展展望
新能源在替代传统能源方面,在储能技术上仍然存在较大的短板。电池领域并不存在摩尔定律,单位容量电池价格每年下降的速度大约为3%,最终提升的空间不超过一倍。决定电池单位质量的能量密度的因素有两个:材料密度和标准电极电位。材料密度越小,单位能量密度越高,即储能效率越高,而目前使用的锂是人类已知的最轻的金属。标准电极电位即材料单位产生的电力,锂同时也是所有金属标准电极电位绝对值最高的金属,几乎不可能找出另外的金属元素来替代锂。对于未来的新型电池,存在一种以氧气和硅作为正负极的电极,理论上可以将电池能量密度提高5-15倍,但目前只存在于实验室和理论上。在电力运输方面,由于新能源发电的区域和用电的区域通常距离较远,在电力传输上成本往往较高。我国的西电东送项目中,输送新能源的特高压电缆架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加上发电的成本,要显著高于煤炭发电的成本,新能源能够完全替代传统能源的前景并不乐观。另外,国际上对于新能源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无共识,水力发电被认为具有较大的副作用,发展较为缓慢,而风力发电和核电的也具有相应的潜在风险。
本报告总共统计了1626家上市企业,其中共收集了39家碳回收企业。
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根据申万行业分类标准统计绘制
碳回收企业财务表现与新增上市数量
样本中总共收集了39家碳回收概念相关企业,大部分属于新材料运用行业。2015-2019年,行业利润率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碳捕集技术在国际和国内受到广泛关注,近几年碳回收技术相关的企业上市数量逐年上升。总体来看,碳回收技术相关企业数量远远不及传统减排产业与新能源产业,许多碳捕集相关的技术仍然处于研发阶段,行业本身处于生命周期的早期。
数据来源:wind、大象研究院整理编制
注:采用行业中位数作为代表财务比率
数据来源:wind、大象研究院整理编制
注:采用行业中位数作为代表财务比率
碳回收企业相关技术概况
碳回收中最重要的技术是碳捕集技术。对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具有较大潜力减排 CO2 的技术,有望实现化石能源的低碳利用,被认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技术之一。碳回收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碳捕集的主要技术类型
碳回收企业发展展望
碳回收的三个阶段中,碳运输和碳注入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碳捕集技术的发展成为行业的主要研发方向。在“能源双控”的背景下,预计“十四五”时期,更多的企业会加入碳捕集新材料的研发当中,专业的第三方碳回收技术与服务提供商将会不断出现。同时,随着碳回收技术的逐渐成熟,其下游产业,例如煤炭、石油、水泥等碳排放量高的产业,将会通过并购实现产业一体化,降低碳减排的成本。预计未来碳回收行业产业链会趋向成熟,单位碳捕捉成本也将会不断下降。
我国碳交易发展概况
本报告总共统计了1626家上市企业,其中碳交易本身为一种鼓励企业降低碳排放的市场机制,故不针对其进行上司企业样本的收集。
碳交易是为了促进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的市场机制,以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建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作为依据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减排量)交易。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基于此,企业进行的碳交易包括两种具体类型:
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碳交易类型(一)
某些纳入碳市场的参与者(控排企业),基于碳排放量低的特点,可以将超过实际排放额的碳额度在碳市场出售。目前,我国第一批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2225家重点排放单位仅覆盖发电行业,理论上讲,覆盖较大范围的行业和气体种类的碳市场是更有效的,预计该范围将逐步扩大,最终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交通等八个行业。
碳交易类型(二)
企业通过特殊的手段,比如植树造林等,自行生产碳排放额,并在交易所出售。截至2020年,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森林”累计减排量为1200万吨,根据2019年中国碳价调查,全国碳市场的平均碳价预期为:2025 年为人民币75 元/吨,并在 2030 年达到116 元/吨。可以预计在未来,随着碳价的增长,该类型模式也将成为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种方式。
碳中和相关概念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分析及展望
报告回顾了2019-2021年一季度106家碳中和概念相关新上市企业,总共270个募投项目。其中80家企业处于碳减排领域,16家企业处于碳替代领域,10家企业处于碳回收领域。报告从两个维度出发对募投项目进行分析:
(1)从募投项目类型出发,募投项目分为生产类项目,研发类项目和信息化建设项目;
(2)从募投项目功能出发,募投项目分为碳减排相关和非碳减排相关,碳减排相关项目指促进企业降低碳排放的募投项目,包括企业日常经营、生产流程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采掘行业方面,采掘行业的未来前景并不明朗,因业内的技术相对成熟,从近几年募投项目设计规划来看,大部分上市企业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较少,采掘行业企业会难以适应未来对碳减排的要求,进而逐步被淘汰或被收购,行业集中度将会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未来我国对于采掘行业上市募投项目的审核预计会更加严格。
交通运输行业方面,受国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的影响,相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强,预计在未来,交通运输行业募投项目对信息化建设类的项目的比重将会持续上升。
汽车行业方面,受国内政策的扶植和电池储能水平的提高,汽车行业近年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投入加大,预计在未来会出现更多关于新能源汽车的上市募投项目,我国对这一领域的审核也会更加重视。
数据来源:wind、大象研究院整理编制
钢铁行业方面,钢铁行业的情景并不乐观。2019-2021年,仅有4家新上市企业,且缺少碳减排相关的募投项目和研发型募投项目。可以预见,钢铁行业极有可能成为在未来收到更为严格的审核,且审核通过率会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
化工行业方面,相关企业预计在未来会更加注重生产流程是否符合环保的要求,同时关于碳减排相关新材料的研发型项目数量和企业数量将会上升。
有色金属行业方面,预计更多的企业会转向低碳、环保的新金属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同时更多的企业会关注生产流程中的回收循环再利用,关于该方面的募投项目数量比重也会增加。
建筑材料行业方面,装配式建筑因为低碳、环保的特点会成为未来建材行业的主流,对于装配工厂的信息化改造项目将会增加。无纸化作业与装配式作业会成为未来建材行业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手段和募投项目的主要内容。
2019-2021年一季度碳减排领域有30家上市企业属于其他间接排放,共计84个募投项目,分别分布于轻工制造、公用事业和建筑装饰行业。募投项目中,生产类项目数量和研发类项目占比分别是47%和30%。具体到特定行业,公用事业和建筑装饰行业的碳减排相关募投项目均超过非碳减排相关募投项目数量。其中,公用事业碳减排相关募投项目数量较多的原因主要是提供第三方环境监测、修复和保护的上市企业数量的增加。建筑装饰中碳减排相关募投项目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建筑装饰企业对生产流程的信息化改造,减少了日常经营中的碳排放,以及对将企业传统建筑法升级改造成装配式建筑。
轻工制造行业方面,市场集中度较小,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小,市场竞争较为充分。从募投项目类型来看,受碳中和的政策影响,大部分轻工制造企业增加了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对传统的生产流程进行绿色智能化改造,从生产流程和产品回收两方面来实现碳减排的目标。预计未来轻工制造中,大量中小型碳减排要求不达标的轻工制造企业会被淘汰,市场集中度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研发、生产可回收的绿色产品和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募投项目会增加。
公用事业和建筑装饰行业方面,新出现的募投项目与将行业发展前景一致,预计公用事业会出现更多的第三方环境检测、修复和保护机构;天然气管道建设相关和垃圾燃烧发电的的生产类募投项目将会增加;建筑装饰信息化建设募投项目,自动化生产募投项目占比会不断提高。
2019-2021年一季度碳替代领域有16家上市企业,共计30个募投项目,分别分布于新能源发电、水力发电、风电设备和光伏设备行业。具体来说,水力发电在近三年没有新的上市企业和募投项目,水力发电发展在当今发展极为缓慢。新能源发电的生产型募投项目集中在核电、太阳能和风能产能的扩张。风电设备和光伏设备的研发型募投项目占比较高,且多集中于储能设备的改造升级。
从各行业的募投项目来看,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以风能、太阳能和水能为主。考虑到不同新能源的特点,扩充产能相关的风能与太阳能产类募投项目会不断增加,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的比重逐步上升。同时,对风能和太阳能相关的募投项目审核会更加重视。另一方面,新能源储能设备的升级改造的研发类募投项目数量和投入资金会不断增加,行业产业链会更加完善,储能设备的技术基础会成为未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关键点。
2019-2021年一季度碳回收领域有10家上市企业,共计22个募投项目,主要聚焦在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行业。从募投项目类型来看,研发类项目占比接近超过1/3,但与碳减排相关的募投项目较少,原因主要是碳捕集技术材料的研发在我国仍处于相对前沿的领域,这一细分领域的企业相对较少。
数据来源:wind、大象研究院整理编制
碳回收领域募投项目分析(二)
截至2021年一季度,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已为首批2225家履约企业全部完成开户手续,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将在2021年6月底上线,届时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批注册企业全部处于电力行业,预计该范围将逐步扩大,最终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交通等八个行业。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按照目前各试点30元/吨的平均价格,年度市场交易空间将达45亿元。考虑到其他高耗能企业的纳入以及未来碳价的上升,“十四五”期间碳排放交易市场有望达到百亿规模。